查看原文
其他

葛兆光:研究学术史,最终目的是懂得如何做学术

近年来我总觉得,历史研究者有时候有点像犯了“自闭症”,常常孤芳自赏地昂着高傲的头,自顾自地离开公众领域,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面。

可是,历史研究的意义是什么呢?

如果它不是借着对过去的发掘,让人们理解历史的传统和现在的位置,如果它不是去通过历史的讲述,去引导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思考,如果它仅仅作为一种专门知识,一种大学或研究所里面陈陈相因的学科技术,成了只在实验室的试管里,永远不进入临床的药物,成了找不到对象下手,只能孤芳自赏的“屠龙之技”,它还会有生机吗?

——葛兆光


学术史研究的意义,既不是“怀旧”(批判现实),也不是“表彰”(见贤思齐),而在于知道“一代有一代的问题和方法”。研究学术史,最终目的是懂得如何做学术,不是仅仅把学术的历史说一遍。
如果通过学术史, 你学会如何做学问,那也是得到了“指头”。


“葛兆光讲义系列”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,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,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、古代中国的经典,征引广博,不同于掇拾浮华;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,研思深厚,尤其有裨益于后学。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,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,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。
葛兆光,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、研究生毕业,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,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文科资深教授。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、思想和文化史。主要著作有《中国思想史》(两卷本,1998,2000)、《宅兹中国——重建有关“中国”的历史论述》(2011)、《想象异域: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》(2014)等。

《亚洲史的研究方法——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》

从亚洲视野看中国,从中国视角看亚洲。
近年来,历史学变化很大,有人曾经预言,未来历史学研究的趋势,可能是“文化接触”,也就是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、接受与转移、边缘对中心的影响,以及从边缘重思世界史,强调联系、互动、影响的全球史,也许就是这个趋势的表现之一。
这话说的很对,也很有预见性。
过去,我们都习惯了所谓“就中国讲中国”,只是在中国范围内以中国史料谈论中国,但这是不够的,可能要大大改变。
所以,尽管大家将来要做的,也许只是个别国家的宗教、艺术和历史研究,但你一定要考虑,它与周边——具体到中国,就是亚洲——的文化背景和互动可能。
如果我们能把这种超越个别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联系,作为自己的研究视野,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些过去孤立地研究某个国家宗教、艺术和历史的时候,可能发现不了的线索和被遮盖了的现象。


葛兆光教授打磨多年的“亚洲史的研究方法”课程讲义;
“以近世东部亚洲海域为中心”,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,讲到亚洲史研究的学术史,再到研究东部亚洲史的意义,以及如何研究东部亚洲史;
每一单元以一个问题开始,以讨论和建议阅读书目结尾,深入浅出循循善诱,作者在讲授自己的研究心得的同时,可以引导读者进一步去思考。
——编辑推荐

本书为“葛兆光讲义系列”之一,是作者2011年后为博士生开设“亚洲史的研究方法”课程的讲稿,经过十年以上的讲述,并反复修订增补后成书。
全书分为四单元十三讲,从亚洲史研究的可能性,东西方有关亚洲史的学术史,重点讲到近世东部亚洲海域史的研究,并且详细介绍近世环东部亚洲海域历史的相关文献。本书的重点,是通过案例讨论亚洲史研究的途径,也讨论如何既把中国史放在亚洲史的大背景中,又从中国角度观察周边,进一步通过中国、东部亚洲海域、整个亚洲,理解历史的交错、联系和融汇。每个单元都以“问题”开始,讨论亚洲史研究的必要性,以“讨论”结尾,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,最后给出建议阅读的论著目录。可以说,这不仅仅是一门针对研究生的历史课,而且是有关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论。




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

悦悦图书旗舰店




《学术史讲义——给硕士生的七堂课》

一本帮助文史研究生厘清“什么是做学术研究”,以及“如何做学术研究”的指导书。
现在回想起来,1990 年代这一波所谓的“学术史热”,还有不少值得反思的问题。
现在又出现一个新趋势,就是把学术史,变成学术八卦史,专门去搜集各种各样的学术八卦,比如谁与谁有矛盾,谁讽刺过谁,谁瞧不起谁等等。特别是,现在各种学者的日记、书信大量出版,更加引起一些人钻头觅缝、寻章摘句,当学术史的索隐派,拿着放大镜在巨人身上找瑕疵,仿佛成语说的嗜痂成癖,这很无聊。
第二个问题,就是学术史研究者,往往缺乏对学术本身的把握,好像总是在学术之外发议论。很多人研究王国维,集中关心的是他的大清认同(诸如始终留辫子)、他的投湖自尽(究竟是殉清,是畏惧民国,还是与罗振玉儿女恩怨)、他的精神追求(常常引用陈寅恪《海宁王观堂先生纪念 碑》碑文中的“独立之思想、自由之精神”)。但是,很少人真正懂得他的学术。比如甲骨文研究,他的《先公先王考》《殷周制度论》,以及辽金蒙元史的研究,有多少人真的懂呢?
还有很多人研究陈垣,其实也并不懂得《明季滇黔佛教考》和《清初僧诤 记》的好处在哪里。
学术史研究的意义,既不是“怀旧”(批判现实),也不是“表彰”(见贤思齐),而在于知道“一代有一代的问题和方法”。
具体一点儿来说,我们要讨论学术史的目的是什么?大概是四个方面——
第一,通过学术史,了解今天我们从事的“现代学术”,是怎样从 “传统学术”中转型而来的?也就是说,“学术转型”是一个重点。
第二,通过学术史,了解这一“学术转型”的背景和动力是什么?是域外刺激,是学术制度变化,是新资料新方法的推动,还是政治情势、国家危机和国际环境的作用?
第三,通过学术史,我们要了解当下学术研究的趋向、理论和方法, 什么是真正重要的,什么是应当改变的?
第四,通过学术史,我们要看到未来学术发展的方向是什么?什么是“可持续发展”的学术问题,什么是“增长点”的学术领域?
研究学术史,最终目的是懂得如何做学术,不是仅仅把学术的历史说一遍。
如果通过学术史, 你学会如何做学问,那也是得到了“指头”。


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,凡八讲,是作者十年间给硕士生讲授“古代中国学术史研究”课程的讲义结集,主要涉及古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历史、应当掌握的学术方法,以及中国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历程。本书重点讲述思想史若干大关节上的研究史,以此呈现学术史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思路,以及应读的基本文献。本书经作者十余年反复修订,内中含有作者希望改变文史类硕士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思考,值得反复研读。




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

悦悦图书旗舰店




《中国经典十种》(修订本)

近来常有一种风气。有人说到“经”,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“经典”而提起“中国经典”,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“儒家经典”。
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偏狭。其实,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,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,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“单数的”传统,而应当是“复数的”传统一样。
我一直建议,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,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,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、思想和信仰,这样,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,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
简单地说有两点。
第一,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,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。
第二,也许还不止是儒、道、佛,传统中国有很多思想、知识和信仰,可能记载在其他著述里面,“经典”不必限于圣贤、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,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?比如历史学中的司马迁的《史记》和司马光的《通鉴》之类,是否可以进入经典?
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,也不妨让它们拥有“经典”的资格。
我在这部《中国经典十种》里面,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,也选了佛教、道教的经典,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,也有史著和字典。


中国经典,是中国人的“历史记忆”,也是中国人的文化背景,成就于数千年间,也活络于当今生活世界。相隔千载的经典,只有通过重新解释和引申,方能使当代人体会前贤之思,转化为今天犹有活力的“新经典”。
——编辑推荐

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,是《中国经典十种》的修订本。本书凡十讲,涉及《周易》、《论语》、《老子》、三《礼》、《淮南子》、《史记》、《说文解字》、《黄庭经》、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》、《坛经》十种中国经典作品,揭示中国思想、文化与历史的特征。新版增加了“文献选读”一目,又于“参考书目”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参阅作品。本书定位为面对大学生的通俗浅近讲义,探讨何以正确阅读传统中国经典、什么才是中国经典、如何正确理解传统经典意义等重要问题。作者以诠释“旧经典”的方式,尝试为今天提供犹有裨益的“新经典”。



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



悦悦图书旗舰店


《古代中国文化讲义》(重订增补本)

呈现更丰富的古代中国文化常识,娓娓描绘中国古代文化生活场景。
其实,身在现代,而去认识古代中国的历史,也仿佛是参加旅游,如果我们把这种在时间上的回忆当成在空间上的寻找,我们也一样在进入一个陌生、惊异与新奇的,被叫作“过去”或者“传统”的世界,这个世界的名字就叫作“古代中国文化”,当然,更应当叫“古代汉族中国文化”。
我想,过去各种古代中国文化论著,就常常是这样的好心导游,他们凸显了一些传统,可能却遮蔽了一些历史。据一个旅游业内的人说,旅游最后常常会发展到“自助旅游”。
我总是希望,能够为读者绘制另一幅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,让阅读者更多地依靠自己阅读、思考和体验,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传统。
我也许没有能够做到,但我希望有人能够做到。


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,是《古代中国文化讲义》的重订增补本。本书凡十三讲,涉及汉字、婚礼丧仪、家族和社会、儒佛道、阴阳五行、民间信仰、传统的世界观等。本次重订,对内容进行了大量增补修订,增添相当数量的配图,还在每讲后面增加了阅读文献和参考论著,以供读者延伸阅读。
本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的古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地图,带领读者感受一个早已随着时间远去的“古代中国文化世界”,同时也为读者在记忆与现实、传统与现代、古代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。


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


悦悦图书旗舰店




限量函套珍藏版 正在预售中




关注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抖音号


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书友会

扫码加入  了解图书资讯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